党建专栏

当前位置: 首页 > 党建专栏 > 正文

【党史人物】杨善洲的一辈子——“只要生命不结束,服务人民不停止”

发布日期:2021-04-06    点击:

杨善洲在油毛毡窝棚办公长达九年半。

一把粗谷糠

26岁起担任县级干部,39岁担任地委副书记,50岁起担任地委书记,无论在什么岗位上,杨善洲都始终坚持“干工作不是做给上级看的,是为了人民群众的幸福”。为人民办实事、办好事、解难事,是为官的职责所在。而恰恰在这个问题上,云南省原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一辈子把人民利益放在第一位,尽心竭力为老百姓干实事、办好事。老百姓亲切称他为“草鞋书记”“泥腿书记”。

40年前,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改革像星星之火,短短几年就从局部地区扩展至全国各个省份,初步解决了一直困扰我国的吃饭问题。然而,云南保山在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初期,由于土壤贫瘠、耕作方式落后、农田水利设施薄弱等,农业产量低下,还处于“一人种三亩,三亩不够吃”的缺粮状态。1977年,刚走上保山地委书记岗位的杨善洲便展开调研,以摸清保山缺粮的情况。

1977年5月的一天,杨善洲带着工作人员苏加祥到地处保山坝区的金鸡公社走访调查。他每到一户人家都会详细询问、记录农户的生产生活情况,走了几户之后,杨善洲发现老百姓没有反映真实情况,家家都说自家还有粮食。杨善洲就对苏加祥说:“小苏,到农户家别介绍我是地委书记,不然老百姓有顾虑。”就这样,杨善洲后来又去到一户人家,这次他直接走进灶房打开米缸来看,米缸是空的,旁边有一个两尺高的罐子,摇一摇,里面好像有半罐子粮食,他伸手抓出一把来想仔细看看,没等杨善洲开口,苏加祥就脱口而出:“杨书记,这东西能吃吗?”原来这是一把粗谷糠。老乡一听是杨书记就急忙解释:“杨书记,我们只是拿来跟玉米面掺着吃,省点粮食。等过两个月稻谷就可以收割了嘛!”

一连数日的调研,杨善洲了解到整个保山在稻谷成熟前的两三个月,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农户就已经没有粮食吃了。“一把粗谷糠”令杨善洲万分惭愧,也让他暗下决心,一定要改变缺粮的现状。他对地委领导班子说:“我们是党的干部,如果让老百姓饿肚子,我们就失职了!”

面对保山缺粮的问题,杨善洲心里明白只有通过改革、除旧立新才能破解。于是他带头上阵,与地委班子带领全区各族人民,坚持每年冬春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每天上阵的劳动力占到农村总劳力的60%以上。如今,保山地区几个县(市、区)的坝子,到处河道畅通、沟渠纵横、田块整齐,这无不凝聚着杨善洲当年的心血和汗水。

为引导群众改变传统种植模式,推广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,杨善洲带头转变观念,先行先试,在施甸县保场乡种了半亩粳稻试验田,试验“三岔九垄”插秧法,使亩产提高了三四百斤。他常年坚持跑田间地头,亲自给群众示范推广。1978年至1981年,保山的水稻单产在全省一直排名第一。1980年,全国农业会议在保山召开,保山获得“滇西粮仓”的美誉,杨善洲则被人们称作“粮书记”。

一座荒山

1988年3月8日,寂静的大亮山被一阵马队驼铃声打破,戴着一顶竹叶帽,走在队伍最前面的,是两天前刚从保山地委退休的杨善洲老书记,他后面跟着16个人,他们是大亮山国社联营林场的第一批职工。从此,一顶竹叶帽、一件蓑衣、一把锄头、一间窝棚、一堆篝火,伴随着杨善洲的桑梓岁月。

“好一个大亮山,半年雨水半年霜;前面烤着栗炭火,后面积起马牙霜。”上山第一天,恶劣的天气就给杨善洲和职工们来了一个下马威。3月9日凌晨4点钟左右,大亮山突然刮起了大风,风越来越大,断断续续听到离帐篷不远处传来狼的嚎叫声,大家从里面死死拽住帐篷。可风太大,拽不住,过了一会儿狂风就把帐篷吹翻了,炊事用具也被吹得不见了踪影。紧接着下起了暴雨,“叫天天不应,叫地地不灵!”好不容易熬到天亮,大伙七嘴八舌议论起来,有的说这不是人待的地方,有的说把我送回原单位吧,有的说就是不发工资也不会来受这个罪……看看大家垂头丧气的样子,杨善洲郑重地说:“不要怕,这里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风沙,还不是因为没有遮风挡雨的树啊?我们是林业工人,是来种树的,只要种下一棵树,山就会绿一小块,种下几棵树,就会绿一小片,我就不信这山绿不起来。等到树长大了,山绿了,风沙就会越来越小。”杨善洲的决心感动了职工们,大家都留了下来。

一边造林,一边建房,一边修路,一边架电……山里风大,雨多,潮湿,杨善洲就把砖瓦房让给其他职工住,自己坚持住在油毛毡窝棚长达9年半。没有肥料,大家提着粪箕到村寨路上捡拾牛马猪粪作底肥;没有资金,杨善洲多次到省、市相关部门跑项目,甚至是提着麻袋到集市上捡别人扔掉的果核育苗……终于,杨善洲带领大家把不可能变成了可能。当大亮山80座大山头、172座小山头群山披绿,杨善洲却将价值3亿元的大亮山林场经营管理权无偿移交给国家,并谢绝了当地政府的奖励。

有人问杨善洲,放着好日子不过,何必自讨苦吃?他说:“入党时我们都向党宣过誓,只要生命不结束,服务人民不停止,现在任务还没完成,我怎么能歇下来?如果说共产党人有职业病,这个病就是‘自讨苦吃’。”

作为党员,杨善洲的“清贫”为的是人民群众的“富足”,杨善洲的“苦”是为了更多人的“甜”,这一贫一富,一苦一甜之间,掂量出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分量。

一张审批表

“大家都去吃居民粮了,谁来种庄稼?身为领导干部,我应该带个好头。我相信我们的农村能建设好,我们全家都乐意和8亿农民同甘共苦建设家乡。”

1978年,上级组织部门有个通知,杨善洲在农村的妻子、母亲、不满16岁的子女可以转为城市户口。可当组织部门把干部农村家属迁往城镇落户申请审批表给了他以后,他却转手塞进了抽屉。于是,这张空白的表格成了杨善洲压箱底的珍藏;而他的老伴和大女儿一家一直在农村老家当着普通的农民。

其实,早在1964年,杨善洲担任施甸县委书记时,组织上就提出要把他爱人转为城镇户口,他谢绝了。

保山民谣云:“家乡有个小石匠,当官退休福不享,钻进山沟沟,窝棚避暑寒,荒山变绿洲,忠魂松做伴,不图名和利,两袖清风尘不染,图什么?图,图,福一方。”做官先做人,做人德为先。杨善洲担任领导职务30多年,无论在什么岗位上,杨善洲把党和人民赋予的权力看作一种天大的责任,把为人民谋利益视为自己的神圣职责,以无声无私的行动树立了光辉的榜样。

除了这张审批表,他的无私无处不在,他的3个女儿从未沾他的光吃过一顿饭、坐过一次公车、办过一件事。老家的房子漏雨了,没钱修补,他就寄了30元钱回去,让先买几个盆盆罐罐接雨水。

他在拒绝为人开后门时说:“我手中的权力,是党和人民赋予的,只能用来为人民服务,而不能用来为‘人民币’服务。”“滥用职权对党在群众心中的形象伤害最大,最容易伤到老百姓的心,共产党人什么困难都不怕,就怕脱离群众,失掉民心。”他甘于清贫、艰苦奋斗、大公无私,从不心浮气躁、追名逐利,不在乎地位高低、个人得失,对上街捡果核、上路拾畜粪,乃至于把价值3亿多元的林场经营管理权交给国家,都看得十分平常、自然。他穷尽一生书写为民情怀,把满山翠绿留给了他深爱的人民,临终前还留下“不请客、不接礼、不铺张、不浪费”的遗言,真正做到了“捧着一颗心来,不带半根草去”。

(作者单位:杨善洲干部学院;来源:中国组织人事报)


纽约国际·(中国)最新官方网站 版权所有©2003-2018地址:湖南省长沙市岳麓区纽约国际最新网站新校区江湾楼387室  电话:0731-88830592/88830595 Email:sxyybyx@126.com